顯示具有 預防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預防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

小心手足口病



近期手足口病十分活躍,今年累積院舍爆發個案己逾408宗,有高達2371人染病,單是今年首七個月已突破去年本港全年382宗手足口病院舍爆發的記錄。早前在診所也見有病人的小朋友患病,甚至傳染了給家長。

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於兒童的疾病,通常由腸病毒如柯薩奇病毒和腸病毒71型引起,主要透過接觸患者的鼻或喉嚨分泌物、唾液、穿破的水泡和糞便或觸摸受污染的物件而傳播,所以小朋友玩到攬頭攬頸時便很容易互相傳染了。

病發初期,通常會出現發燒,食慾不振,疲倦和喉嚨痛。一至兩天後,口腔出現疼痛的潰瘍,而手掌及腳掌亦會出現紅疹,這些紅疹並不痕癢,有時會帶有小水泡。以由腸病毒71型引致的手足口病可能會引致嚴重後果,如病毒性腦膜炎、腦炎、類小兒麻痹癱瘓,甚至死亡。現時沒有西醫沒有特效藥物治療手足口病,主要採用症狀療法,以紓緩發燒和口腔潰瘍所致的痛楚,大部份患者都會在1星期內自行痊癒,但若持續高熱或病情惡化,便應及時求診。

此病在病發首星期最具傳染性,為免把病毒傳染給別人,患病的兒童應該避免上學或參加集體活動,直至所有水泡變乾。如感染是由腸病毒71型引致,患者更應在水泡變乾後,留家休息多兩星期。

中醫的古籍中雖未有專門的記載手足口病,但按其臨床觀察,除了手、足、口皮疹外,多兼發熱、口臭、煩躁、胃口差、大便秘結或不暢、舌紅苔厚黃、脈滑數或小兒指紋紫滯的証狀,多為外感時邪病毒,內有脾胃蘊熱所致,可歸於中醫「濕溫」 的範疇,治療上以清熱解毒、健脾化濕為主。患此病者一般以口腔疼痛潰瘍最痛苦,可以用燈心草、藿香、淡竹葉、防風、麥芽各12克煎水飲用,以清心瀉火。患者可定時以溫水沖漱口,並多喝水,避免食冰冷或辛辣刺激的食物,以免引起疼痛,飲食宜清淡質軟易消化,並要有足夠的休息。

初夏至秋季乃手足口病的高峰期,所以現時還未可掉以輕心。要預防患上手足口病,平日應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,經常洗手以保持淸潔,尤其是如厠或換尿片後;打噴嚏和咳嗽時要掩著口鼻,避免與患者有親密接觸或期用餐具,被分泌物染污的物件宜用1:49的漂白水清潔。

2013年6月20日 星期四

夏至解暑



今天 (21/6/2013)是「夏至」,在這一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,使北半球受光最多,所以是一年當中白晝最長,夜晚最短的一天。有說「不過夏至不熱」,夏至後的氣溫會繼續升高,大約再過二三十天,一般是最熱的天氣了,所以大家要小心中暑呀。


中暑在中醫又稱「中暍」或「發痧」。起因是長時間在烈日或高溫下,感受到暑熱或暑濕的穢濁之氣,引起體溫調節功能紊亂,水電解質失衡,以及神經系統功能受損,出現頭昏、眼花、頭痛、乏力、四肢發麻、耳鳴、噁心、嘔吐、胸悶、心悸、高熱、口渴、大汗、神昏瞻語、抽搐、昏迷等症狀,如不及時救治,會有生命危險。


如發現自己或身邊友人出現呼吸急促、眩暈、嘔吐、高燒、無汗、皮膚發疳或有出血小紅點等症狀時,應立即帶患者到陰涼通風處休息,並用濕冷毛巾擦拭全身,幫助降溫。若患者清醒,應補充含鹽份飲料。



另外,可以使用刮痧法。蘸香油或花生油在清潔的後頸部兩側、脊柱兩側、頭骨上下、胸骨等處手持刮痧板以30~45度角由上到下、由左到右順著刮,用力均勻,每次刮5~6遍或皮膚出現紫紅色刮痕為止。多數病人刮後就可以感到頭腦清醒。但如病情較重或刮痧無效,則應及早找醫生診治,以免耽誤病情。

夏日預防中暑,可以留意以下幾點︰

  • 在酷熱的天氣下便應避免長時間在戶外的活動
  • 如要外出,可穿淺色、寛鬆、通爽的衣物,載上帽子或撐傘以阻擋陽光直射及幫助散熱
  • 不時補充足夠的水份和電解質
  • 避免喝含咖啡因和酒精飲品,以防脫水

再介紹幾個消暑湯給大家,暑天季節可以飲用。

1.綠豆湯

材料︰綠豆30、冰糖適量
作法: 綠豆洗淨,以水浸過綠豆約兩公分,浸30分鐘後加熱水1000ml,以中火燜煮綠豆至熟爛,加入適量冰糖攪拌即可。綠豆味甘、性寒,能入心、胃兩經,具有清熱消暑、利尿消腫、潤喉止渴及明目降壓之功效,對於中暑、咽喉炎、瘡癤等有較好療效。但綠豆性寒,低血壓患者及正逢生理期的女性不宜食用。

2.冬瓜苡仁湯
材料︰冬瓜50克、薏苡仁20克、芡實10
冬瓜清熱利水,消暑去濕;苡仁健脾利濕,清熱排膿;芡實補脾去濕、益腎固精。但小心大劑量薏苡仁可能導致流產,因此孕婦忌食。

3、酸梅湯:

材料︰烏梅50克,桂花5克
將烏梅浸泡半小時,煎煮15分鐘後放入桂花,再煮幾分鐘後過濾取汁,加入白糖適量和食鹽少許,待冷後代茶飲。本品有清暑開胃、生津止渴的作用。

2013年6月18日 星期二

再見鼻敏感,做事更醒神



香港空氣污染嚴重,而且在炎炎夏日,大多數辦公室都開著勁大冷氣,白領人士日日火爐雪櫃進進出出,難怪最近浸會大學調查發現,本港六成人有鼻敏感症狀,每天包雲吞、打噴嚏、鼻塞塞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,加上它可引起多種併發症,如鼻息肉、鼻竇炎、中耳炎、哮喘等,危害身體健康,影響工作和學習的能力,確實讓人十分煩擾。

現代醫學認為鼻敏感主要由IgE介導的炎症反應,其治療多採用抗過敏為主,但復發率高,治癒率低。鼻敏感,中醫稱為鼻鼽,是以突然或反復發作的鼻癢,噴嚏頻頻,清涕如水,鼻塞等症為主要表現的鼻病。所謂「正氣內存,邪不可干」,當人體正氣不足,便難以適應氣候及環境的轉變,因此鼻敏感的患者出入溫差大或空氣較污染的地方,晨早天氣清涼時分、季節轉變或身體疲累時較易發作。此病以虛証為多見,與肺、脾、腎關係最密切,治以補氣為主,兼顧溫裏、理氣以扶正,同時可配合針灸加強療效,亦可每年天灸以提高人體正氣。

發作時候可用生薑數片,加入少許紅糖泡茶服用,以舒緩不適。而肺氣虛寒之人亦可以飲以下的食療湯水以補氣固本,健脾益肺。
黃蓍白朮防風湯
材料:黃蓍9克、炒白朮9克、防風9克、雞一隻
作法:雞去臟洗淨,加入前三味,放入鍋內燉三小時即可。

另外,經常揉按鼻兩旁亦可防治鼻敏感,《養性書》提到 「常以手中指,於鼻樑兩邊揩二三十遍,令表裏俱熱,所謂灌溉中岳,以潤於肺也。」可自眉心印堂穴揉按至鼻翼兩旁迎香穴,重點是要揉按至有溫熱感,以達溫通經絡之效。

平日患者應作息有度,注意保暖,穿足夠的衣服,忌食寒涼生冷的食物,如汽水,沙津、魚生、西瓜、豆腐等。避免接觸花粉、動物毛髮、化學物品如清潔劑、香水、化妝品、漆油、樟腦、殺蟲劑等氣味,還應戒除煙酒,減少不良刺激。定期清洗枕頭、床單,避免塵蟎滋生,保持環境清潔,乾爽及空氣流通。並要多做運動改善體質、增強抵抗力。

鍛鍊好身體,踢走鼻敏感,精神就更爽利啦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