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飲食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飲食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

誰是主角?


「又到聖誕,又到聖誕~」最近大家走到商場、走到街上,都總會聽到四處飄盪著聖誕樂韻,提醒你聖誕節又來啦﹗

香港人過聖誕節,可能都會想著出街找節目。至於聖誕節在外國就跟中國人過農曆新年差不多,就是即使平日有多忙碌,大家都會抽空在這段時間與至親的家人朋友團聚的日子,大伙兒相聚在一起吃個聖誕大餐。

而傳統上聖誕大餐一定少不了火雞,它的體形大,而且生長迅速,所以有「造肉機器」之稱譽。只要一隻火雞,它的肉量便足夠一家人吃到飽得捧著肚子了。而在營養價值上有「一高二低」的優點,一高即是高蛋白質含量,二低即是低脂肪、低膽固醇,所以特別適合怕胖、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食用。另外,它還富含色氨酸和賴氨酸,可協助人體減輕壓力、消除緊張和焦躁不安等。

從中醫角度,火雞性味甘溫,入脾、胃經,有溫中益氣、補虛填精、健脾胃、活血脈、強筋骨,益精髓的作用,對畏寒怕冷、頭暈心悸、乏力疲勞、中虛食少、月經不調、消渴、水腫、小便頻數、遺精、耳鳴耳聾等虛弱之證都有很好的食療作用。

火雞不但可以食用,因為火雞的體型比一般雞大,放在餐桌中央正好作為點綴,成為整個聖誕大餐的主角。

餐桌上的焦點是火雞,但聖誕節的主角當然是耶穌基督啦﹗因為聖誕節就是紀念耶穌降生的日子。

因有一嬰孩為我們生;有一子賜給我們。政權必擔在他的肩上;他名稱為「奇妙策士、永在的父、和平的君」。(以賽亞書9:6)

同時,今天又是冬至,正所謂「冬大過年」,按中國傳統是一家大小團聚吃飯的日子,所以今天個個都是主角,家裡的爸媽都等著我們開飯哦﹗

願大家今天都早早歸家,與家人齊齊整整地做冬﹗:)

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

整個蕃茄飯




之前「整個蕃茄飯」熱爆網絡,醫師的FACEBOOK也一度被它洗版,煮飯我總是遲人十步,在人家都吃到差不多過氣了才落手試做。

它的做法確實非常簡單,只要把一整個蕃茄放在飯煲中間,再適量加上白米、橄欖油、鹽、黑胡椒等,煮熟後把爛熟的蕃茄和飯拌勻即成﹗味道真的有如試過的朋友們所講的一樣,可以給十個讚﹗美味又簡單,很適合我這等懶師奶。

除了貪方便之外,吃這個飯有甚麼好呢?從中醫角度,蕃茄性微寒、味甘酸,歸脾、胃、肝經,具有生津止渴、健胃消食、清熱解毒的作用,特別適合口干煩渴、食慾不振人士食用。而現代研究指蕃茄含有豐富維生素、礦物質;其含有的茄紅素又能抵抗自由基對細胞的破壞,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、預防衰老和增加人體抗癌能力。

不過,因為蕃茄性偏寒,因此,平素時常胃脘冷痛、飲食不化等脾胃虛寒之人,又或時有痛經的女子於月經期亦不宜多吃。可幸蕃茄這次是拌著飯來吃,有些米氣下肚,可以健脾養胃,所以體質偏寒的醫師都吃多了半碗過過癮。

只是天氣轉涼了,還是吃些暖笠笠薑飯、栗子飯比較適合我,蕃茄飯留著下年再煮吧。

2014年9月7日 星期日

念中秋芋


小時候,嫲嫲還在時,每逢中秋,嫲嫲都會煮一鍋芋頭,一家人就吃過晚飯後就簡單地把煮熟的芋頭剝皮來吃。

中秋吃芋頭,不止時醫師家裡的習慣,也是廣東人的傳統習俗,在《香港方物志》中亦提到︰「在香港八月十五要用紅芽芋仔拜月」。而又有說中秋吃芋頭是紀念漢人在八月十五起義推翻元朝政權,當時的漢人以韃子人頭祭月,後改以芋頭祭月,而剝芋皮又叫剝鬼皮,所以老一輩人認為,吃芋頭有辟邪消災之意。

雖然醫師不信以芋頭拜月可以辟邪消災,但是芋頭也有其他可用之處的。中醫認為芋頭性平,味甘辛,具有健脾補虛、散結解毒的功用,可以治療脾胃虛弱、納少乏力、消渴、瘰癧、腹中癖塊等。另外,芋頭所含的膳食纖維含量很高,甚至可媲美許多蔬菜的纖維含量,可促進腸胃蠕動,預防便秘,又可增加飽食感,減少熱量攝取,是喜愛瘦身減肥人士很好的代食品。而且芋頭含氟量高,具有保護牙齒的作用。

然而,芋頭的粘液中含有草酸鹼,如果沾到皮膚,便會引起皮膚發癢,,而這種皮癢,可以用熱水或鹽水沖洗來解除。不知嫲嫲有多少次被它弄得癢癢的呢?此外,草酸鹼是難以被胃腸吸收的,所以芋頭一定要煮熟,那就可消除那些小毒。

嫲嫲每年過節都給我們弄芋頭,就是想祈求一家人可以平平安安,消災解難吧。醫師沒有跟嫲嫲信奉這傳統宗教,不過嫲嫲的心意,孫兒當然是收到的,所以每次都吃得津津有味,以報答她的辛勞。現在不能吃上嫲嫲親手煮的芋頭,只能在佳節倍思親了。

2014年6月15日 星期日

爸媽的寶島手信



父母親在我們姊弟出生後便未曾外遊,難得他們都已經退休了,我們姊弟便決定做個孝子,上個月我們便實行請爸媽一起來個家族旅行,以作報答他們辛勞多年的小小禮物。

這次我們選了帶爸媽到台灣自由行,看中這兒語言相通,而且我們都去過,正可為爸媽作嚮導。可幸是一切都順利,最重要是老爸老媽都說滿意安排,景點走過了,東西吃過了,最後買了手信結束行程。

要數寶島旅行的熱門手信想必非鳳梨酥莫屬,我們這一家人同遊台灣,醫師的爸爸媽媽也理所當然地買了些鳳梨酥回來與親友們一同分享。

鳯梨酥內的鳳梨即是香港人稱的菠蘿,因為其尖端有綠葉一簇,形狀似鳳尾,故稱為「鳳梨」。從中醫來說,鳳梨性平味甘微酸,入脾、胃經,具消渴解煩,消食益氣的功效。現代的科學分析亦指鳯梨含有豐富的鳯梨脘酶,能分解蛋白質,幫助消化,尤其適合吃過肉類或油膩食物後食用。

然而中醫亦常說鳯梨有濕毒,這大概與它含的蛋白酶有關,過敏體質者吃後或出現腹瀉、腹痛、嘔吐,有些甚至會頭暈頭痛、皮膚發癢潮紅,口舌痕麻等,這些就是「濕毒」的症狀。因此削皮後的鳯梨要用鹽水浸著,使所部分有機酸分解在鹽水裡,以減少其毒,而這樣做還能令鳯梨更加清甜呢。

鳯梨酥外皮鬆軟、香氣濃郁、並有微微的酸甜口感,真的讓人愛不釋手、回味無窮,盼望親友們都喜歡我們的手信吧。

2014年5月4日 星期日

涼透心飲食



天氣越來越熱,可能你都察覺到春天已漸漸與我們遠離,其實今天 (5/5) 便是立夏,代表我們剛剛踏入夏季了。夏季以暑邪當令,而《素問‧藏氣法時論》云︰「心主夏」,夏季與心氣相通。順應四時是養生的首要原則,因此夏天我們要消暑、養心。

現在就介紹兩個清涼飲食給大家,讓大家清心、解暑吧。

1. 蓮子百合湯
材料︰蓮子30克、百合15克、瘦肉100克、蜜棗2枚。
作法︰瘦肉汆水,將以上各材料洗淨,同放進煲內,加水適量,煮約2小時,加鹽調味。
功效︰蓮子有清心除煩、健脾止瀉作用,百合能潤肺清心安神,對夏熱心煩不眠有治療作用。

2. 冬瓜綠豆糖水
材料︰冬瓜250克、綠豆75克、紅糖適量。
作法︰冬瓜洗淨去皮及瓜籽,將瓜肉切成粒狀,綠豆洗淨。將準備好的綠豆放入煲內,以清水煎煮,待豆粒將煮成豆糜狀時,加入切好的冬瓜,再煲20分鐘,加入紅糖調味。
功效︰冬瓜清熱解暑;綠豆清涼解毒、消暑利水;紅糖解毒潤燥。三者合用可清熱解暑、除煩止渴。

2014年1月19日 星期日

大寒飲食



今天 (20/1)便是大寒,這是一年之中最後的一個節氣,與立春相交接,是冬去春來的一段時期。此時天氣寒冷至極,所以稱為大寒。

每踏入這段時間人們便特別忙碌,因為大寒後有很多傳統中國重要的節期,例如尾牙、除夕等,也有不少年份的春節也在大寒這個節氣之內。因此,各人都忙著去舊迎新,準備大掃除、辦年貨,一派氣象更新的氣氛。

這段期間很多時都有親友、團體共聚一堂,大快朵頤的機會,當然也可以吃到不少溫腎助陽的食物,海參、鮑魚、雞等都一一在飯桌登場。不過大家留意,進入大寒,冬季已經接近尾聲了,所以冬三月的進補量應逐漸減少,以順應季節的更替變化。這段時間也可以在進補中適當添一些具昇散性質的食物,如韭菜、洋葱等,為適應春天昇發特性做準備。

此外,大寒期間氣候變化較大,是感冒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的高發期,因此要注意預防感冒,在飲食上可以適當多吃一些溫熱散風寒的食物,如紫蘇葉、生薑、大蒽、桂皮等,以防禦風寒邪氣的侵擾。

雖然大寒的寒氣迫人,但我也寧願天氣冷一點呢。因為民間有說「大寒不寒,春分不暖」,若大寒天氣不寒冷,那麼寒天便會向後移,翌年春分時節天氣便會持續十分寒冷了。所以,在大寒忍一忍徹骨的冰冷,換來快快回春的生機,也是值得的。

2013年11月6日 星期三

立冬養藏



隨著天氣逐漸降溫,冬天也逐步臨近,今天 (11月7日) 便是立冬了,按傳統曆法,這就標示著冬季正式開始。
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云:「立,建始也。冬,終也,萬物收藏也。」隨著立冬節氣的到來,草木凋零,萬物活動趨向休止,許多動物都會進入冬眠狀態,以養精蓄銳,為下一年做好準備。人類雖然沒有冬眠,不過民間有立冬補冬的習俗。

立冬以後是人進補的最佳時間,可以進行食補,補充元氣,以抵禦冬天的嚴寒。中醫謂「寒為陰邪,易傷陽氣」,而人身陽氣根源於腎,所以寒邪最易中傷腎陽。腎的陽氣一傷,容易發生腰膝冷痛,易感風寒,夜尿頻多,陽萎遣精等疾病;腎陽氣虛又傷及腎陰,腎陰不足,則咽幹口燥,頭暈耳鳴疾病隨之而生。因此嚴冬若欲禦寒,首當養腎。腎陽虛者,可多吃羊肉、鹿茸、補骨脂、肉蓯蓉、肉桂、益智仁等。而腎陰虛者,可選用海參、枸杞、甲魚、銀耳等進行滋補。遵循「秋冬養陰」、「虛者補之,寒者溫之」的古訓,在此期間應少食生冷,一般人可以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,但也不宜燥熱。多飲豆漿,多吃新鮮蔬菜,以及一些富含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。

立冬後的調養切記「養藏」。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,保證充足的睡眠,亦應控制情志活動,使欲求精神安寧,有利於陽氣潛藏、陰精蓄積。同時要適度調節寒溫,衣著過少過薄、室溫過低,既易感冒又耗陽氣。反之,衣著過多過厚,室溫過高,則腠理開泄,陽氣不得潛藏,寒邪易於侵入。

冬季就是做埋種子的工作,如果這時的陽氣藏得不好,那麼春天陽氣便不會發芽,從而導致一系列的健康狀況,正如內經謂︰「冬不養藏,春必病溫。」所以,為了下一年的健康著想,由現在開始就要藏好你的陽氣啦。

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

對付濕疹,再展嫩肌





美女們都渴望有光滑靚靚的皮膚,但如果手腳有濕疹,便很影響纖纖玉手和玉腿的觀瞻,所以很多濕疹患者惟有穿上長袖來掩蓋。而且濕疹令皮膚瘙癢難耐,也讓日常生活帶來許多不便。

濕疹中醫稱濕瘡,以多形性皮損,對稱分佈,易於滲出,自覺瘙癢,反覆發作和慢性化為特徵,長遠會令皮膚乾燥脫屑、色素沉著。

濕瘡本身不具傳染性,但是濕瘡的發作與身體容易過敏有關。總因稟賦不耐,風、濕、熱阻於肌膚所致。香港整體氣候炎熱潮濕,亦使濕瘡的發病機會增加。另外飲食不節,好吃辛辣肥膩生冷,或嗜酒,都易使脾失健運,濕熱內生。病久耗傷陰血,化燥生風。

中醫把濕瘡病根據發病時間分急性、亞急性和慢性三種。急性是指病程不超過三個月的濕瘡,慢性是指超過六個月的濕瘡,介乎兩者之間即稱亞急性。一般而言,急性發作的濕瘡有皮疹紅癢,夜間加重,皮膚或出現潰破皮損,流出滋水,愈合後又可再發,呈對側分佈,好發在皮膚皺摺位如頸部、手肘內側、腹股溝、膕窩等位置。慢性濕瘡病程較長,除皮膚痕癢外,患處皮膚乾燥粗糙,容易脫屑,且出現色素沉著、皮膚增厚。

中醫治療主要針對病因及體質出發,由於急性期多為風熱濕邪外犯,故治療以去風、清熱、除濕三個大原則出發。慢性濕瘡證屬本虛標實,本虛為脾虛和陰血不足,標實為風熱濕邪,再加上氣滯、血瘀、痰濕,治療便要綜合考慮,平衡扶正去邪。

除了內服中藥,還可以配合外用藥,急性濕瘡以清熱止癢為原則,可選用黃柏溶液外搽。亞急性濕瘡,以消炎、止癢、乾燥、收斂為原則,可選外用三黃洗劑、青黛散。而慢性濕瘡則以止癢、抑製表皮細胞增生、促進真皮炎症浸潤吸收為原則,可選用青黛膏外用。

要根治濕瘡病,除了適當的藥物治療外,患者的皮膚護理和生活調整亦相當重要,如單靠藥物而不調整生活,是很難根治本病的。平日要注意保持皮膚濕潤避免乾燥,可外用潤膚藥膏。避免抓破皮膚防止感染,洗澡時水溫勿太熱,或使用刺激性的肥皂。飲食方面減少進食辛辣、燥熱等刺激性食物,少吃海鮮、甜食、巧克力、草莓、芒果等助濕食物。定期運動對改善體質過敏有莫大好處,但運動後要及時抹汗以保持皮膚清潔。

消除了礙眼的濕疹,背心短裙可以出動啦﹗

下一次再給大家介紹有關濕瘡的食療。

2013年6月5日 星期三

女人之苦︰經痛



早前香港大學一項調查訪問了240名大學本科女生,發現八成人表示常受經痛困擾,更有逾六成人認為持續痛楚會影響學習及日常生活,但只有6%曾經求診,七成人選擇自行處理。

痛經是指經期或行經前後,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,或痛引腰骶,甚者更會劇痛昏厥。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。原發性痛經是指無器質性病變的痛經,而繼發性痛經則指由盆腔器質性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症、盆腔炎、子宮肌瘤等疾病所致的痛經。而據臨床觀察發現不孕患者中約有半數以上伴有不同程度的痛經,所以痛經比較嚴重的女性應要多加注意,最好及時求診。

即使只屬原發性痛經亦顯示身體氣血失衡,從中醫角度,若因氣滯血瘀、寒邪內客,使沖任、子宮氣血受礙而不暢,則「不通則痛」導致痛經。又或肝腎氣血不足,沖任、子宮失於濡養,「不榮則痛」形成痛經。在治療上,急則緩急止痛以治標,平時辨証求因以治本,或行氣、或散寒、或補益肝腎氣血等,亦可配合針灸和耳穴治療,一般需要調理三個月經周期。

痛經患者在月經來潮前3-5天內飲食宜以清淡易消化為主,尤其應避免進食生冷之食品以免誘發或加重痛經。月經已來潮,則更應避免一切生冷及不易消化和刺激性食物,如辣椒、生蔥、生蒜、胡椒、烈性酒等。而平日則應飲食均衡,以免氣血虛損。

此外,痛經者無論在經前或經後,都應保持大便通暢,因便秘可誘發痛經和增加疼痛感。而緊張會降低人體對疼痛的忍受度,故還應保持心情舒暢,使氣機暢達。

遲些再給大家分享有關痛經的食療 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