屠教授在訪問時提到曾經翻閱歷代本草醫書,而東晋時期葛洪的《肘後備急方‧治寒熱諸瘧方》這本書就是最先採用青蒿治瘧的著作。她在此書中所述「青蒿一握,以水二升漬,絞取汁,盡服之。」從而得到啟發,認為常用的水煎法會因為高溫破壞青蒿中的有效成分,因此採用低沸點溶劑進行實驗。最終就成功研製出抗瘧的特效藥。
屠呦呦得諾貝爾醫學獎當然是可喜可賀,因為這成就是中國的光榮,同時證明了中草藥中有其豐富、實用的寶藏。然而,屠教授研究出的「青蒿素」只需對病用藥便是,每遇瘧疾便用相應劑量的「青蒿素」,這其實只是西藥而已。
而中醫用藥是按辨證論治的,用藥時要對應病人的寒、熱、虛、實來使用,所以很多時會出現「同病異治」或「異病同治」的情況,就是面對同一種病醫師會開出不同的方藥,又或在治療不同疾病時,醫師又會開出相類的方藥。就如青蒿一藥,性味辛、苦、寒,具有清虛熱,除骨蒸,解暑,截瘧的作用,適用於熱證,但若是脾胃虛弱者便不適用了。
因此,在中醫界來說其實並沒有多大的進步。對於屠教授的榮譽,作為中醫確是不敢韜光呢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