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8月1日 星期四
中西血拼
很多人會以現代醫學的角度去看中醫,所以對於中醫的理論便不能接受,其實他們兩者是站在不同的位置去看人體。就以血為例,中西醫所指的血在意義和概念都有不同。
西醫的觀點是從細胞的角度出發,認為血是由紅血球、白血球、血小板、其他蛋白質及電解質所組成,而血液的功能包括循環作用,以供應營養、氧氣、清除身體代謝廢物,亦涉及身體的免疫及內分泌功能。
中醫的血是以整體觀來分析的,血雖是身體提供營養的紅色液體,但其所指的營養不只限於在血管內傳遞的物質,而是泛指一般的營養物,包括非血管傳遞的營養物。血主要由營氣和津液所組成,其物質基礎是來自飲食後經脾胃消化吸收的水穀精微,所以中醫說「脾為氣血生化之源」。血在脈中運行不息,內至臟腑,外達皮肉筋骨,其功能是負責營養及滋潤全身,以維持身體的正常功能。正如《內經‧邪客》所云︰「營氣者,泌其津液,注之於脈,化而為血,以榮四末,內注五臟六腑。」《內經‧痹論》曰︰「營者,水穀之精氣也,和調於五臟,灑陳於六腑,乃能入於脈也。故循脈上下,貫五臟,絡六腑也。」
中醫認為「有諸內而形諸外」,所以診治時會按外在的表現來審視內裡的情況。人要有充足的血液才能保持健康,若血液充盈,則面色紅潤,皮膚毛髮潤澤,而爪甲、肌肉、骨骼亦會健康強壯。《內經‧五臟生成》曰︰「肝受血而能視,足受血而能步,掌受血而能握,指受血而能攝。」若血虛的話,便會頭暈眼花、視物不清、耳鳴、四肢無力、健忘、失眠等。
中醫所說的「血虛」其實與現代知識中「貧血」的情況沒有矛盾,只是一個從宏觀去看,一個從微觀去看而已。不過要留意,血虛和貧血兩者還是不能相等的,一個中醫診為血虛之人,去看西醫又未必會達到貧血的指標,那跟病者虛的程度亦有一定相關。
中醫與西醫的角度不同,但都是為人的健康努力,盼望將來能找到互相參考的方法,使中西醫各能取長補短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